民营银行高息揽储或打“擦边球” 月付利息年化收益率高达4%以上

  在取消“智能存款”、压降结构性存款、叫停“靠档计息”创新产品以及互联网存款外部渠道受限的多层压力之下,对于中小银行而言,揽储压力越来越大。不过,《证券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不少民营银行推出了“分期派息”的产品来应对揽储压力,即将长期限存款“包装”成按周期计息产品进行销售。

  银行业内人士指出,这与之前被叫停的“靠档计息”类似,属于“换汤不换药”,均存在负债与资产过度错配等底层风险,未来可能会被监管层密切关注。

  靠档计息刚“退隐”

  分期派息又“上线”

  在“靠档计息”产品“退隐江湖”后,民营银行纷纷以创新产品方式来吸储。《证券日报》记者发现多家民营银行自营APP,用“按月付息”“分期付息”类产品作为对靠档计息产品的一种替代,这类存款不仅存取灵活且还能获得高息回报。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分期派息的存款产品,即满一个周期时就可提前支取本金和利息,同时利息按满期年化利率结算。从产品的利率和期限来看,可实现“短期长息”,对投资者而言吸引力不小。

  例如,蓝海银行在售的“周期派息”存款产品,存期5年,派息周期包括每7天、30天、90天、180天、360天派息。根据派息周期长短相关产品存款利率最低年化3.6%,最高4.7%。也就是说,存1年以内的话,年化利率最高可以达到4.7%。假设有10万元,存1年的话,年利息能达到4765.28元。

  另一家民营银行推出的“分期派息”产品利率更高,满7天每期派息收益率为3.7%,满1个月以上的每期派息收益率在4%以上,12个月的可达4.6%。值得注意的是,该行其他普通1年期定期存款产品年利率仅为2.25%。

  由于存取灵活、利率较高,中小银行创新加推的“分期派息”存款产品也受到市民青睐。“目前传统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最高不超4%,而‘分期派息’产品与普通定期存款相比,不仅收益高,还可提前享受本金利息带来的收益。”张女士告诉记者。

  是“金融创新”

  还是打“擦边球”?

  民营银行发力的分期派息产品看似高收益、门槛低,那么,分期派息产品到底是否有违规之嫌?这样的创新模式是否合规?在业内人士看来,在较高的收益背后,却隐藏着一定的风险。

  “从机构角度看,‘高息揽储’抬升银行负债端的成本,同时,也对机构资产端的风险定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造成与资产端期限错配,造成流动性问题。”某银行业内人士建议,不少中小银行创新不断,但一定要避免科技金融的伪创新,要做到产品的实质合规,而不是表面合规。

  一位匿名的银行业内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分期派息年化利率与过往靠档计息产品利率差不多,利率高达4%以上或者5%的话,那么存在高息揽储的嫌疑,但是不涉及违规的层面。如果有高息揽储嫌疑的话,未来一定会受到监管管制。

  小花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分期派息产品有擦边球之嫌。分期派息产品目前处于监管空白,目前中小银行的负债端并没有显著的出路,对于中小银行目前的支持政策较少。从利率来看,这种“短期长息”的产品或为中小银行为揽储而实施的无奈之举。苏筱芮建议,对存款产品更倾向于规范而不是一刀切,在允许中小银行部分揽储形式的存在同时,需要做好风险管理,依照监管规定,底层资产与负债端不得过度错配,制定挤兑相关预案。

  近年来,商业银行创新类存款产品、互联网存款业务的监管态势日益趋严。为了商业银行能够规范揽储业务提供具体思路与实践参照。前不久,中国银保监会公布《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此次《办法》也一脉相承,将“合规经营”“风险管理”放在“金融创新”之前,对银行在负债端开展创新业务提出了严格要求。

  上述匿名的银行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对于银行负债管理的新规,本身来讲,负债业务是银行非常重要的业务,因为中国历来有存款利行的思想,本身来讲,其实不管大型银行还是中小银行都应该去创新多元化的负债来源,例如同业存款、个人存款、公司存款。

  他进一步表示,中小银行在面临当前负债来源困难的情况下,应该更多的拓宽它的负债来源,比如零售方面,在不依靠第三方的渠道之后,应该去加快建设自营渠道,同时也要加大对于同业存款和公司存款的力度,实现银行负债来源的多元化。同时,对于期限作出一个管理,满足银行负债管理的要求,实现风险的分散。

  在苏筱芮看来,在数字经济时代,传统金融业务与新型科技业务日益交融,尽管科技助力金融业务能够提升流程效率,但亦不能忽视底层风险,尤其是以“金融创新”为名打擦边球,甚至谋取监管套利的行为需要加大处置力度。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表示,江泰保险经纪冲击A股的优势在于其财产险业务规模较大,经营稳定,带来较为确定的持续盈利预期,而劣势在于其目前在人身险领域基础较为薄弱,尚处在投入期,当然,这也为其未来实现更好发展带来了想象空间,如果其成功上市,做大了人身险业务,那么,其有望成为在财产险和人身险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综合保险中介服务机构。

本文来源: 每日商业报道 文章作者: 彭 妍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下一篇

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再扩围。1月25日,央行发布消息称,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关于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要求,推动资本工具创新发展,近日,央行会同中国银保监会结合国内外实践,设计完善了转股型资本债券相关制度,并已批复浙江稠州银行、宁波通商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转股型资本债券。2021年1月20日,宁波通商银行成功发行首单转股型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共5亿元,票面利率4.80%,全场认购倍数2.1倍。(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