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应用从C端走向B端 实践中这些难题仍需关注

  2020年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加速了货币数字化进程:最早启动数字货币研发的中国央行在多个城市试点数字人民币;多家央行和金融机构参与的Ubin项目完成了历时约4年的五阶段测试;引发巨大争议的数字货币Libra变身Diem,将在2021年初正式面世;而比特币一路狂飙,价格连连创下新高,一度突破40000美元。

  随着科技的升级与监管的完善,数字货币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1月19日,在2021亚洲金融论坛第一财经专场“数字货币的未来”论坛上,来自金融机构、科技领域的多位专家就数字货币发展进行了展望研判。与会者普遍认为,未来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大有空间,特别是在个人消费场景中,将有助于规范资金用途,提高资金的可追踪性。

  应用场景大有空间

  作为数字化和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以来,全球多国纷纷加速数字货币布局。第一财经研究院院长杨燕青在论坛上举例称,2020年中国央行的数字人民币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及未来的冬奥会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新加坡区块链支付项目Ubin第五阶段顺利完成,已准备好进行商业推广等。

  而随着数字货币应用的逐步落地,围绕其应用场景的讨论也有了更多抓手。在与会者看来,未来数字货币将不仅适用于C端,对个人消费体系带来巨大变化,也能延伸到B端,赋能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同时,工业互联网作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依托,其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也将为激发数字经济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新的支点。

  具体而言,在零售领域,中国银行首席科学家郭为民表示,目前我国数字货币的可行性在某些场景已经得到充分验证,技术上也有很多创新,比如“硬钱包”和“双离线”支付模式等,但不可忽视的是,数字货币在一些领域的使用仍有紧迫性。

  “从最简单的个人消费支付角度来讲,疫情期间,很多实体店生存困难,带来一个突出的金融问题就是,原来它们发的预付费卡出现风险,很多就像企业逃废债一样,而且涉及的金额颇大。”郭为民说,这其实就是数字货币一个非常好的应用场景,相比其他电子支付方式,数字货币可以提供资金用途的可追踪性,进而规范资金使用。

  不仅仅是在零售领域,这种资金的可追踪性也适用于对公领域,有利于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不过,这只是数字货币在B端应用的一个小切口。随着研发测试工作的稳步推进,数字货币在B端的市场空间充满更多可能。

  资深科技行业分析师黄乐平就表示,当前我国产业层面有两大变化,一是能源体系正在从过去集中式的体系转向分布式的体系;二是汽车行业正从一个传统的运输工具变为智能终端,而当前的支付手段并不能满足这些变化带来的需求,因此就为数字货币和支付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比如,汽车领域实现智能网联之后,将形成大量的数据,那么这些终端里的数据如何与金融系统相连,包括智能合约等究竟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都有待观察。

  另在浙江现代数字金融研究院理事周子衡看来,随着数字货币的出台,已形成了一种“货币二元化”的局面,相比其他货币,央行数字货币是不付息的,未来主要解决的是远程支付问题,比如对接扩大版的RTGS系统(实时全额结算系统);同时支持决策活动,可以把数字货币和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连接在一起。

  仍面临多重难题

  实际上,从支付现代化的角度而言,各个国家不同数字货币面临的需求并不一样。万向区块链首席经济学家邹传伟表示,这些需求主要包括:改进批发支付系统(主要是RTGS);为零售用户提供快捷支付服务;提高跨境支付效率;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特别是无接触支付需求);促进零售支付市场的公平竞争;促进金融普惠;保护用户数据隐私;有效实施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和反逃税等。

  基于此,杨燕青表示,全球央行在推进央行数字货币的过程中分成了两条技术路线,一条是零售型的路线,以中国为主;更多央行走的则是批发式的路线,两条路线在实际落地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同。

  那么对于中国而言,在实践中面临哪些问题?郭为民称,首要关注的可能就是成本问题,即央行数字人民币的成本是不是会比传统的像二维码或者现金支付方式的低?在他看来,当前阶段肯定不会,因为要保证数字货币的安全性和可获得性,先期的投入是必然的,这也就意味着,目前它的成本比传统方式可能还要高一些。

  杨燕青认为,关于数字人民币成本的问题,可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和谁比,如果央行数字货币最后替代的是现金,那么就需要和原来全球央行运营现金的成本来比,而非和二维码支付相比;二是数字人民币存在一次性的固定成本投入,未来随着它使用的普及,成本也将会分摊,越分摊成本就越小。

  此外,郭为民还提及,数字人民币面临的一个挑战在于目前全球正进入负利率时代,“负利率时代,数字货币将带来商业银行本身存在的价值问题,因为目前像国内商业银行基本上利差收入占到65%以上,如果数字货币来了,银行只覆盖支付及结算流程,并没有清算,那么银行还能干什么?即如果银行只提供支付的服务,那么关于理性的中介的基本价值又该怎么重新定义?”

  更进一步讲,业内也普遍关注,央行数字货币的出现是否会带来“狭义银行”影响。对此,邹传伟表示,狭义银行的含义是,在商业银行的资产方,与存款相对应的完全是存款准备金或国债。比如,如果要求存款准备金率是100%,就会实现狭义银行。在狭义银行中,银行如果放贷,就得使用股本金,在贷款业务上退化为无杠杆的贷款公司。在这种情况下,贷款不会派生出存款,银行不参与货币创造,存款者也不会因贷款损失而遭遇风险。

  邹传伟认为,包括DC/EP在内的央行数字货币与狭义银行是不同层次的概念。央行数字货币并不必然导致狭义银行。需要看到的是,DC/EP的“100%准备金”与狭义银行意义下的“100%存款准备金率”不是一回事。前者指DC/EP发行有100%的准备金支撑,后者指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与存款之间的比率。

本文来源: 每日商业报道 文章作者: 每日商业报道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下一篇

  空缺了两个多月,建设银行新一届领导班子终于搭建完成。1月19日,北京商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建设银行于当日上午10点召开全体大会,中央组织部相关干部宣布,中国银行党委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