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曾刚:2021年银行业整体经营状况会有所好转- 每日商业报道

专访曾刚:2021年银行业整体经营状况会有所好转

  中新经纬客户端1月11日电 (魏薇)刚刚过去的2020年,对银行业而言是充满挑战的一年。疫情影响下,银行业在经营业绩、业务模式、风控合规等方面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近日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采访时指出,明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在新方向越来越明确的情况下,2021年银行业整体经营状况会有所好转,可能恢复到和实体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状态。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受访者提供

  关于银行2021年业绩展望

  中新经纬:2020年,在疫情冲击下,银行业的净利润出现大幅收缩、净息差收窄的状况,你认为2021年银行业的经营状况是否会出现好转?

  曾刚:2020年受疫情影响,一方面,客观上经济受到冲击,风险传导至银行体系,客观上导致银行的不良率和不良贷款余额都在小幅上升;另一方面为了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今年特别强调了金融对实体经济让利1.5五万亿元,这当中银行业占大头,而且主要让利的方式是通过贷款利率下行。

  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之后,1年期品种下行了40BP,这带来银行资产端收益下行,但是银行负债端利率的下行速度显然不及资产端贷款利率下行的速度。

  这些因素叠加导致银行出现净利润大幅收缩的情况,这是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这个让利对实体经济更好地应对疫情以及实体经济后续的恢复,产生积极的作用。

  2021年,预计全球经济会逐步摆脱疫情影响,恢复到相对正常的状态,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中国表现应该最为突出。在此背景下,银行的经营环境也会好转,一方面信用风险的压力会减弱,但也应考虑到滞后因素的影响,以及疫情仍在持续,结构性的影响还是客观存在,因此在压力减轻的同时,信用风险仍然是一个重大考验。

  另外,随着“十四五”规划《建议》的发布,现在已经明确了方向,下一步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很多重要领域,如产业金融、科创金融、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会为银行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明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在新方向越来越明确的情况下,2021年银行业整体经营状况会有所好转,可能恢复到和实体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状态。

  中新经纬:2020年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落实减费让利、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你认为2021年银行业的不良风险是否会集中释放?银行业应该如何应对?

  曾刚:2020年银行执行延期还本付息的政策,这本身并不是掩盖风险,而是把风险推后,在此过程中会化解风险。因为不少企业在短期资金周转上有压力,延期还本付息后,中长期可能会恢复还款能力,变为相对正常的贷款,实际上银行的风险降低。前几天国常会召开,将延期还本的政策再往后延长,即在市场化、法治化的基础上,由银行和企业自主决定,银行可以把有长期发展潜力的企业筛选出来,继续支持。

  当然,在化解风险的过程中,也可能一些企业确实难以为继,风险还是要暴露出来,但并不会集中释放风险。在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恢复良好的情况下,实体经济逐渐回暖,风险本身在减弱,同时延期还本付息的政策再度延长,以及中小微企业再贷款支持计划的延续,中长期内企业能逐渐恢复,风险也会进一步化解,相信不会出现太大风险集中释放的压力。

  在应对措施方面,银行首先应该考虑政策延续性,在市场化、法治化的基础上,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第二,应强化自身风险抵御能力,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上升。

  2021年银行资本补充的压力相对较大,要应对风险和加大贷款发放力度,就面临着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同时,2020年12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今年可能会出台附加监管细则,银行也面临着监管标准提高带来的资本补充压力。

  此外,商业银行要加快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去年其实已经在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预计银行系统2020年全年处置不良资产3.4万亿元左右,2021年可能会更多。在此背景下,银行也要加大对不良资产处置的效率,拓展多元化的资产处理途径,尤其是中小银行。

  中新经纬: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银行信贷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投放,你认为2021年银行的信贷政策是否会收紧?

  曾刚:明年的信贷政策应该不会收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到要维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不急转弯,这是非常明确的。因为一方面疫情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退,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当中,中国经济虽然恢复的比较好,但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结构上未必是优化的,所以下一步还要夯实基础,真正形成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政策是不能短期内出现转向,尽管中长期来看,应对疫情的政策始终会退出,但我认为应该是渐进的、缓慢的退出。

  谈银行业数字化转型

  中新经纬:受疫情影响,数字化转型成了银行业讨论的热点话题,你认为在2021年应该如何进一步推动银行的数字化转型?

  曾刚:疫情加快了数字化的进程,银行也要适应数字化变化的方向,尤其是提升线上场景的运营能力。同时,也要考虑到监管环境的变化,过去,银行在数字端进行了很多创新,包括资产端和负债端,比如互联网存款和贷款等产品层出不穷。

  2021年,金融科技的监管环境变化可能给银行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新的监管环境下,金融科技公司的现有业务可能会受到影响,并调整业务模式,一些场景和数据的垄断或许会被打破,这也会给银行业带来新的机会。

  在数字化发展浪潮中,中小银行相对大型银行而言面临的困难更多,主要有几方面:一是投入方面的能力受限,由于数字化投入成本非常高,单个机构尤其是中小银行体量小,盈利能力有限,制约其投入数字化的成本;二是金融科技需要大量人才储备,中小银行在人才储备上还有较大差距;三是组织管理文化方面,银行并不是科技开发型企业,在银行内部进行科技创新时,它的文化和激励约束机制、薪酬机制恐怕都不适应,所以大型银行更愿意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在企业文化的独立性和薪酬管理方面进行探索。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银行没有机会,中小银行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首先要明确数字化转型的方向,选择符合自身的数字化路径,比如大行是以自身开发为主,外部合作为辅,中小行可能要以外部合作为主,内部开发为辅;其次要寻找中小银行的优势,尤其是近来火热探讨的场景金融,一些当地的场景中,中小银行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如何根据自身的客户特点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线上线下场景,也是中小银行数字化中值得探索的方向。

  谈场景金融

  中新经纬:近年来比较火的一个词是场景金融,有一个说法叫“无场景不金融”,但在今年教育贷、租金贷、医美贷等场景金融出现了风险事件,一些银行也因此“踩雷”,你认为银行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曾刚:不能因为场景金融出现了风险事件就否定了场景金融。早年,银行在B端场景金融方面,曾推出了供应链金融,也出现过很多风险。这些问题并不是出在场景本身,任何场景都会有风险,尤其集中在一个产业时,产业有它的成长周期,这个过程当中都会有风险。场景金融的好处是可以依托场景获得更多数据,进行相应的风控管理,缺点就是具有系统性风险,如果场景本身出现了风险,金融条线的场景金融会出现风险。

  并不是因为存在风险,就不做这个场景了。因为场景本身有自身的特点,比如煤炭钢铁行业在下行周期中,是不是不做这个场景了?显然不应该。

  但从银行的角度,不能一味地迷信场景,我认为应该强化对场景本身的风险分析,对整个行业未来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如果场景已经出现风险点,出现不可持续的问题,那么银行需要进行预警,缩小贷款规模,逐步退出。

  场景金融的风险把控要做好几方面,一是业务本身的合规性,要符合各个业务流程,产品创新要符合监管的要求,同时要满足风控的要求;二是对场景本身风险的研判,对场景本身的变化、平台的稳定性进行监测,以此来规避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中新经纬APP)

本文来源: 每日商业报道 文章作者: 魏薇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下一篇

记者从国家开发银行获悉,2020年,国开行在湖北地区新增人民币贷款645亿元,本外币贷款新增规模同比翻一倍。同时加大让利幅度,全年在湖北地区新发放人民币贷款平均利率同比下降75个基点。(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