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一退”诞生!股价暴跌97.5% 4.3万股民的“新年礼物”太沉重

  1月6日下午,*ST天夏没有迎来救星,近70万手封单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0.71元的收盘价,注定余下5个交易日无力改变面值退市的命运。

  曾经的牛股,如今沦落到退市的境地,这个过程不足4年。在2016年9月底,*ST天夏市值一度高达231亿元,如今市值不足10亿元,220多亿元市值蒸发。从2018年6月份股价高位28.36元(复权),到最新股价0.71元,股价暴跌97.5%。

  收购踩雷

  *ST天夏原名为索芙特。公司成立于1996年,初期主营为日用化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2015年,索芙特定增41亿元,以接近15倍溢价收购了夏建统旗下的杭州天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天夏科技”)100%股权,并更名为天夏智慧。夏建统当时一度握有莲花健康、天夏智慧、睿康股份(现更名为ST远程)3家上市公司,合称睿康系。

  自2019年下半年开始,*ST天夏就厄运不断。当年7月,包括董事长夏建统在内的高管集体辞职,雪上加霜的是核心子公司跟着出状况。

  *ST天夏子公司天夏科技于2019年11月27日被法院裁定破产清算,其公章、财务章、发票专用章、法人印章、营业执照等于2019年12月23日移交给法院指定的破产管理人,自此公司不再拥有天夏科技公司的财务与经营控制权。

  天夏科技被裁定破产清算殃及母公司。*ST天夏直到2020年6月30日才披露2019年年报,亚太(集团)会计师事务所(简称“亚太所”)对这份年报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亚太所称,*ST天夏核心子公司被裁定受理破产清算、公司经营收入大幅下降、财务状况恶化、生产经营活动基本停滞。前述事项表明,*ST天夏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ST天夏因2019年年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第13.2.1条(四)项的规定,公司股票在2020年7月1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账面资金仅剩280万元

  “戴帽”后,*ST天夏的保壳工作一筹莫展。

  年报可以延期,ST天夏对监管机构关注函的回复更是一拖再拖。2020年1月起,*ST天夏累计6次收到关注函,均未如期回复。深交所称,*ST天夏屡次拖延回复,扰乱了正常的信息披露工作秩序,在2020年9月向公司下发监管函。

来源:公司公告

  *ST天夏称,公司正在积极组织人员处理,但是需要核实的事项比较繁杂,人手比较紧缺,客观上有一定的困难,回复处理的时间存在不确定性。

  2020年12月以来,*ST天夏股价持续走低,当月16日股价更是迈入1元以下的“鬼门关”。*ST天夏实控人此时慌了,连忙发布增持计划。*ST天夏2020年12月23日晚公告称,公司股东索芙特自公告日起连续180天内将通过自有资金计划增持数量不超过5000万股,不低于3500万股;计划增持金额不超过7000万元,不低于3500万元。索芙特实控人与*ST天夏实控人均为梁国坚。增持计划发布后,*ST天夏一度迎来3个涨停板,不过这未能让公司股价站上1元大关,此后又陷入连跌态势。

  *ST天夏2020年12月30日起,逐日披露可能终止上市的风险提示。不过公司随着1月6日跌停收于0.71元/股,公司的上市之路自此走向终点。

图片

  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ST天夏的营收为883万元,净利润亏损2089万元,账面资金为280万元,短期借款10亿元,公司几乎已无钱可用。同时,前十大股东所持公司股份均处于冻结和质押状态。

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ST天夏锁定退市命运,还有4.35万股民跟着倒霉。在*ST天夏股吧内,众多投资者面对退市定局,通过发帖表达了无奈之情。

图片

来源:股吧

  多只个股预警

  今日收盘,还有*ST长城、*ST环球、ST庞大、*ST宜生的收盘价低于1元,其中,*ST长城已经连续13个交易日低于1元。

  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共有84只一元股,其中*ST新光、*ST 金洲、*ST同洲等14只股的收盘价低于1.2元,处境也较为危险。

图片

截至1月6日

本文来源: 每日商业报道 文章作者: 每日商业报道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下一篇

海尔智家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在国内市场的线下销售及分销网络主要包括:专卖店及其延伸销售网络、家电连锁零售商、综合店零售商以及合作资源方的其他销售渠道等。公司产品已销往逾7,000个能够提供全套智慧家庭产品及解决方案的区县级专卖店、逾3,000个专注于精选产品线的区县级专卖店、逾14,000个乡镇级专卖店以及近9,000个乡镇级当地零售店。线上占国内家电业务收入比重近三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