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深圳 “宠爱” 的中山,从未如此脆弱-新闻频道-和讯网

设置星标,第一时间收到大胡子看深圳的推文

今天是初七,年假余额所剩无几,

我也要准备回深圳了。

这个假期,我回了中山过年。

我特地留意了一下,过年期间,朋友圈里的很多“朋友”不是回了乡下,就是留在大城市就地过年。

而回了中山的我,和两边似乎都扯不上什么关系。

因为严格意义上说,中山既不是乡下,也不是大城市。

那中山算什么?城乡结合部吗?

也不至于……

别看现在有不少唱衰中山的声音。

但依然有不少人拉着横幅对着中山说:你可以!

比如,珠江口那头的老大哥。

西方不亮东方亮,一说到中山,这隔海相望的东岸,许多颗躁动的心却很是兴奋。

过去这半年,不少深圳的购房者,争先恐后想要踏足这片土地。

他们不是来中山,就是在来中山的路上。

原因无它,一条深中通道罢了。

但对于在这个城市生活多年的我来说,我的视角多少和外地人有些不同。

而这一次回家,当我重新去丈量这个城市的时候,我对中山也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而这些新感悟围绕的只有一个点——人。

过年期间,活动不少。

在中山逛了不少地方,去了不少场所,

见亲朋、会旧友,都是保留节目。

而在这期间,我在中山的第一感觉是:人真不少。

大年初一,去电影院看唐探三(提到就顺便吐槽一下唐探三,花几十块钱看这么多广告,就这?)

看电影前在手机上订票,本想订在下午看,但因为订的时间晚了些,最后只能订个在晚上,

晚上去电影院的时候,电影院人满为患,好久不进电影院的我坐在位置上时不时都会下意识地提一下口罩。

初二外出吃饭经过镇区的广场,看到的是乌泱乌泱的人群,

烟花声与人群声交相辉映,人们随地驻足,或看烟花、或嬉闹,撞见几个熟人也是常事。

感觉平日里没有见过的、没有感受过的热闹,全都聚集在了这里。

过去这几年,大家都说年味淡了不少,而在我的印象中,过年时中山的人气和小时候比也淡了许多。

而今年,给我的感觉好像是:一切的热闹和人气似乎都回来了。

但真的

都回来了吗?

还是这只是因为过年一时的热闹?

不好对所有人下定论,但对于包括我在内的中山的一部分年轻人而言。

这真的只是一时的热闹。

前两天,我和几个高中同学久违地相聚。

老友相见,吃喝之余,互相打听的也是各自的前程。

八个同学,真正选择在中山发展的,只有两个。

说起中山,我们这群人嘴里说的基本都是中山的好,宜居、生活开销低、有发展潜力……

所有的情感都可以在话语上倾注,

但真正做出选择的时候,

我们会“润物细无声”地做出最“合理”选择。

到能赚钱的地方去!

去深圳、去广州、甚至去珠海!

但就是没有中山。

果然,男人的嘴,骗人的鬼。

口是心非的背后,

仔细想想,问题出在哪?

真是我们不愿意回中山?还是中山辜负了这儿的年轻人?

说别人不合适,我说说我自己。

当初找工作的时候,我也曾想过在中山。

但当我把自己的专业背景和中山的就业市场一比对就发现,不合适。

我一个学媒体的,除了传统媒体的报纸、电视台,很难在中山继续找到其他媒体的工作。

这一点放在其他专业方向上,结局也是殊途同归。

试想一下,一个在大学学了四年经济和金融的人,它能在中山找到金融行业的好工作吗?

除了到银行,其他的机会都不能称之为机会。

以往,中山还有一些工厂,一些低水平加工的密集型产业。

现在,随着城市发展、成本的提高,

产业都移出去了,工人也离开了。

年轻人即便想要走老路也走不下去,因为老路早就成了死胡同。

旧路没了,新路也难产。

这个世界变化很快,

很多机会,就和爱情一样,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当中山没有赶上产业转移期后的产业升级,转而去把房地产当作支柱产业时,

就注定了这个城市会走下不少弯路。

没有了传统产业,中山现在和许多三四线城市一样,

能被看上的,有点前途的,更直接点,在相亲市场上有竞争力的职业就是:

医生、教师、公务员、银行职员......

没有产生巨大效益的新产业支撑,就业市场注定不会有什么新波澜。

在这种情况之下,在中山工作生活,虽然可以很舒服,不像在深圳压力那么大。

但一方面就业机会太少,另一方面如果想要有点成绩,家里如果没点资本,基本不可能。

夹缝之中,中山本地一部分年轻人,不愿意留下来就显得很正常了。

对于中山这个城市而言,本地教育培养出来的年轻人如果都不愿意留下来,还去谈引入人才,

就像那些老开美颜拍照的人。

拍出来的照片或许迷糊了别人,但骗不了自己。

为什么中山留不住人,如果只是因为没有产业和就业机会。

那你只是在第一层。

我觉得,更根本的问题在于,中山现在没有高等教育资源以及与自身发展相配套的合理的教育体系。

没有高等教育资源,这一点很好理解,就是没有好大学。

中山现在确实没有什么好的本科学校,如果有,对于人才的留存帮助很大,而且这也有利于吸引其他地方的人才。

高等教育资源是一方面,更关键的是第二点:

教育体系输出的人才和自身城市发展严重不匹配。

我们这些人到大学学的是什么?

学经济、学计算机、学工商管理……

但在中山这些城市,有足够多提供这些岗位的企业吗?

中山能有几家互联网企业、能有几家金融公司?

有趣的是,我看到许多本科学历的学子,在中山的就业市场上未必比专科有专业技能的人更有优势。

中山一批一批的大学毕业生,和中山当下的发展阶段严重脱节。

当下的中山最需要的是产业转型,最需要的是找到新型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因此,中山最需要的自然也是支撑这些新产业的人才。

无论是引进还是培养,

中山都急需一场人才、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把视角放大,会发现这个问题属于几乎所有的三四线城市。

这些城市的年轻人寒窗苦读,上了大学,最后不少都成了一线城市的囊中物。

人们拼命往一线城市涌。

因为这里有机会、

因为这里的资源最适合高校教学的知识体系。

内卷就是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

教育体系倾斜向大城市,成了不争的事实。

说句公道话,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倾斜是个系统性的问题,并不是中山这些城市自己就能解决的。

年三十的时候,我和家里人正在吃饭,突然有铃声响起,是在中山做银行工作的表姐的电话,她拿起电话说了一阵。

说完后回到饭桌,我好奇问是谁打的。

“一个深圳的客户,她在中山买了房,贷款还没有批下去,好像最近深圳出了新政策,她就问我新政策会不会影响这笔贷款。”表姐说道

好吧,深圳人买房的敏感度果然名不虚传。

如果没猜错,这里所说的政策应该是年前的二手房指导价出炉。

而在和表姐进一步交流中我得知,

深圳人的买房足迹早已经不止于马鞍岛、翠亨新区。

如此深受宠爱,让被楼市晾了两年多的中山。

有了横扫颓势、做回自己的幻觉。

但对于一路经历这座城市变迁的我来说,

被深圳人修饰的表面繁荣背后,

面临产业空心、年轻人才外流的中山,

从未如此脆弱。

在家附近拍的一张照片

但愿,中山的明天会更好。

-end-

以上为正文,来自大胡子看深圳团队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大胡子看深圳。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季丽亚 HN003)
本文来源: 每日商业报道 文章作者: 和讯名家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下一篇

导 读整体来看,今年春节楼市表现还是好于市场预期,随着疫情得到阶段性控制,成交也将恢复新常态。◎  作者 /杨科伟、俞倩倩2021年春节前夕,河北、黑龙江等多地突发新冠疫情